《河南人惹谁了》:河南人的痛和愤

作者:赵新兵 - 中国文化报 阅读次数:24次 八十年代文学网
[字体 ][打印作品][文本保存][关闭窗口]
--------------------------*-*-*-*-*-*-*-*-*-*-*-*-*--------------------------
  中国目前的地域歧视现象十分严重,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河南人的“妖魔化”。挖苦河南人的“段子”四下流传,成为大小宴会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河南人逐渐成为国民中的“贱民”。《河南人惹谁了》的作者马说很敏锐地关注到这个现象,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正是怀着一种忧虑感和责任感,他推出了这部惹人注目的书。
  作者不仅列举了歧视和丑化河南人的各种现象,包括各种段子,各种实际生活中的歧视行为,更主要的是从人性、经济和文化多种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本书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现象开始,深刻剖析了对河南人的“妖魔化”现象的本质。他认为,地域歧视是人类等级观念的强烈表现,是一种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心理。地域歧视表现为文化歧视,本质上却是经济歧视,说白了,就是有钱人对贫困人民的歧视。河南人的许多缺点,比如“土”,不过是贫穷的派生物而已。同样的习惯,同样的特点,发生在河南人身上,就是土;发生在有钱人身上,则与土无缘,甚至成了一种时尚。
  作者认为,对河南人的歧视之所以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特定的时代,主要是由于河南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拉开了距离。当其他地区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开始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河南大范围的工业化才刚刚开始,由河南人组成的“民工潮”也才刚刚开始向外涌动。在经济发展初期,总免不了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于是这种种事实就成了河南人被歧视的依据。其次,河南人数量巨大,并且总是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河南话,这就为自己戴上了明显的河南标签(相反,其他地区方言由于与普通话差别太大,反而淡化了其地方特色)。马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人是代全国所有不发达地区的人民在受某些大城市人的歧视。书中告诉读者,真实的河南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勤劳、淳朴、善良,也不乏智慧,只是由于长期的停滞导致了他们与外界的距离。这责任,一半要河南人自己来负,另一半却在别人,但现在,他们把自己和别人的错误一起承担起来了。对个别地区的一些人歧视河南人的所谓“理由”,作者也并没有一概否认,而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外界所传的河南人的诸多缺点,在其他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但是嘲笑发达地区,似有“酸葡萄心理”之嫌;嘲笑边远地区又有“软柿子心理”之嫌。惟有河南人,既不发达,又不过分落后,正是一个“合适的”嘲笑对象。
  作者还分析了种种歧视者的心理:某些大城市的人,怀着一种固执的优越感对待所有的外地人,河南人当然不能幸免。新兴的发达地区的某些人,当年也曾被大城市的人歧视和奚落过,但他们一旦有了较高的经济地位,反过来便嘲笑曾经处于相同地位的河南人,就是这种心态的集中表现。盲从者只不过是随大流,但这种盲从心态却可能带来十分可怕的后果。最令人可悲的是知识阶层某些人的作为。也许知识阶层中真正歧视河南人的并不多,但目前中国的知识阶层许多人十分空虚和无聊,许多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很有“文采”,无疑为知识阶层所作,他们为这种歧视现象添火加油。一些与河南人一样贫困的普通民众也加入了歧视河南人的行列。这也是中国目前地域歧视的显著特点。这些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实际地位,又总想满足自己当上等人的心理,令人不知如何评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平等意识,就不是一个成熟的现代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平等意识,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这是作者看问题的高明之处,也点到国民心理的“病灶”。
  作者善意地劝告河南人:要想改变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树立良好的河南形象,需要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合力,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归根结底还是靠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大省,河南底子薄、基础差,由此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出现一些“污点”。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许多该办的事才可能办好,河南人也才能平息心中这份难言之“痛”。
  *©80*

 发表评论
* 用户:
  匿名发布:
* 内容:
  * 请遵守法律制度并注意语言文明,否则后果自负。
  
v 近期热点评论
· 中国人是否缺少民族自尊
· 人体艺术摄影真的艺术吗
· 还记得我们的八十年代吗
· 八十年代人是可耻的吗?

首页 | 文学 | 交流 | 游戏 | 共享 | 收藏品超市 | 往事 | 知识库 | 网络相册 | 网站推广 | 网站地图
公司简介 - 相关条款 - 站点地图 - 合作信息 - 网站建设 - 广告业务
Copyright  ©  2002-2004  八十年代·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