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您现在的位置:八十年代交流网 ->>八○年代》版   文字大小:[][][默认]

v 第1/1页
跳至
[刷新]

主题: [顶楼] “80年代后”惹谁了
邮寄到我的邮箱
打印本页
收藏本贴

作者:西帅(fynewsun)发表于2004-8-6 11:50:11

[燕赵都市报]

  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2月2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至此,本就备受置疑的中国“80年代后”再次受到媒体的攻击。2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站在客观的立场发出了一声疑问:“80年代后是中国垮掉的一代?”
  笔者就是80年代后生人,但不另类,对生活的态度也很积极,认为踏实学习工作是迈向成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我从心底里有一种奉献的想法,并为之奋斗。这样说并不是在吹嘘自己,至少在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我认为像春树之类的只是个人表现,个人有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并不能代表一个群体。春树高中辍学,从事自由写作,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热爱鲁迅。但不见得所有“80年代后”都高中辍学然后去写作。不是说春树另类吗?既然是另类的,那就证明与周边的人是不同的。而以这个“异类”代表整个“80年代后”,是不是太可笑了呢?另外我周围的许多同龄人对春树都是持保留态度的,包括她在面对记者时所显露出来的虚荣。她在回答是否被《时代》“误读了”时说:“是的,但我觉得能上《时代》还是很高兴。《时代》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的小说,我在台湾的出版商,知道我上了《时代》,立刻加印了我的书,这是很实际的。所以即便被误读,我还是很高兴。我不能得了便宜又卖乖”。而同样以叛逆著称的韩寒就没有这样,他认为国外杂志对中国其实还不了解,相比之下,他更愿意上《南方周末》,虽然《南方周末》老说他不好。可见,“80年代后”并不是全像春树那般浮躁,能保持冷静的还是很多的。
  另外,为什么有些“80年代后”会越来越“另类”呢?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中国青年报》以北京为例的分析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文章说,立交桥、午夜飞行、放荡不羁、PUNK、地下摇滚……北京越来越像文化巴黎,茂密的水泥森林里,再奇异无比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类。是啊,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熏陶下,怎能没有几个年轻人被异化(对异类群体来说是同化)呢?而忽视这一点,仅仅盲目地苛责“80年代后”,显然是不公平的。
  宋振韶说得好,少年的青春是否残酷,应该问少年人的感受。成年人把自己的评价判断和感受强加给青少年不太公平。他从来不觉得如今的少年群体有多“另类”,人性的基本内涵和心理需求不会因为外表和行为的个性化而发生变化。如果说另类的话,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对个性的张扬不够宽容。我以青少年的身份赞同他的观点,并想问问社会,“80年代后”究竟是惹谁了呢?

[留言] [回复]
------------------------------
一些事是永远都无法明白的
一些人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bbs/photo/20031224195539.gif


v 第1/1页
跳至
[刷新]

v 您现在的位置:八十年代交流网 ->>八○年代》版
[返回]

公司简介 - 相关条款 - 站点地图 - 合作信息 - 网站建设 - 广告业务
Copyright  ©  2002-2004  八十年代·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