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您现在的位置:八十年代交流网 ->>八○年代》版   文字大小:[][][默认]

v 第1/1页
跳至
[刷新]

主题: [顶楼] 总有骄阳 !(转)
邮寄到我的邮箱
打印本页
收藏本贴

作者:依玫(yimei)发表于2003-6-9 9:38:02

题记:看了这篇文章,很感动。更为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而自豪骄傲!八十年代,不悔的青春!



“阳光工程”是在西工大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管理学院党总支组织实施,在校大学生为西安市下岗职工子女进行义务家教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阳光工程”顾名思义:大学生给下岗职工送去温暖,使下岗职工子女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从1998年下半年“阳光工程”试点启动,到今年初在地处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等五所高校遍地开花;从启动之初的寥寥16名受助学生,到如今的200多个互助对子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个以“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为目的的“工程”真有些如阳光一样,经过朦胧晦暗,终于光辉灿烂。    

  “我志愿参加‘阳光工程’活动,成为光荣的青年志愿者,我决心发扬‘阳光工程’的优良传统,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保证做到坚持不懈,言传身教、尽心尽力,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如今在西北工业大学,每位即将参加“阳光工程”的大学生都要经历的庄严宣誓,这种宣誓使他们深感责任,更让他们体验光荣。加入“阳光工程”后,这些严格筛选过的品学兼优的学子都会有一个响亮而温暖的称呼——“阳光使者”。

  初显阳光

  1998年,在中国大地进行的工业结构调整、机构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下岗分流”、“转变就业观念”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这场关于就业制度和观念的巨大变革不仅给普通百姓带来深层的思考,也为在校大学生摆出一个宏大命题: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如何面对,暂时的困境该怎样摆脱?作为国家、社会花费巨大资金、人力培养出的大学生该为社会,为下岗职工做些什么?

  风云之际,当显龙虎身姿。学生们自发地将奖学金、节省的零花钱捐助下岗职工子女或希望工程,一些从事家教的同学拒收下岗职工支付的家教费……这些事例激发了西工大管理学院部分同学的灵感:下岗职工最大的后顾之忧是子女教育,最迫切的希望是将子女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何不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给他们送去一些温暖呢?

  如今已留校做辅导员的西工大95级学生田庆峰还清楚地记着他们当时在一堂公共关系课上展开的有关这种行动能否实施的激烈争论:“做家教不收钱,来回的路费怎么办?”“大学生是消费群体,没有报酬的家教,会有多少同学响应?”。

  忧郁、踌躇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坐而论道,更非当代大学生的气度。在院校党委的支持下,管理学院迅速组织党员和少数入党积极分子商定行动计划、组织管理事项。“阳光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起初我们为经费从哪里来,有没有同学报名争论不休,可工程一启动,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学校提供了来回车费,海报贴出第二天就有2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可恰恰是我们未曾想到的受助生方面出现了困难。”经历过多期阳光工程的田庆峰似乎已能感觉到做学生时的单纯。

  学校为学生选择了下岗职工较多、距学校较近的陕西建筑第八公司作为帮助对象。管理学院97级学生陈王伟就是当时满怀热情深入基层寻找受助对象的一员。

  “当时天真地想,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理应受到热烈的欢迎。”陈王伟回忆起当时自己的“遭遇”仍有些不是滋味。大学生书写了为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的海报,张贴于公司家属院附近,等待下岗职工主动报名。“他们只是远远地看,很少有人上来询问,还有人嘀咕‘义务家教?哪有这样的好事,这些学生怕是心血来潮,一阵风吧’,‘可能神经有毛病,要不就是上完课找你要钱’。”活泼的陈王伟似乎又感到当时的委屈。

  善良单纯的大学生不明白,下岗困境给下岗者带去巨大的心灰意冷,他们需要帮助,又惧怕帮助:“阳光工程”是否会虎头蛇尾,草草收兵,大学生是否在利用他们的困境和贫穷来粉饰表面文章,去完成短暂的虚情假意,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欺骗,害怕自己受到愚弄……

  阳光终能融化冰雪,温暖必定趋走阴冷。大学生不辞辛苦的解说与满怀真诚的目光终于得到回应,第一批16名受助生初步落实,“阳光工程”大幕徐徐拉开。

  享受阳光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主席在北大百年校庆发表重要讲话:“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统一”,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激发了他们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进行艰苦奋斗,服务祖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的巨大热情。三个年头过去了,阳光工程已经启动了五期,累计结成400个互助对子,先后有400多名志愿者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了这项活动,他们深入下岗职工家庭,使700多名下岗职工子女得到帮助。

  有多少“阳光使者”就有多少感人事例;有多少帮扶对子就有多少令人潸然泪下的心动。家住陕建八公司的朱浩娟同学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她,屋漏又逢连阴雨,父亲的下岗更使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贫穷带来的自卑使浩娟的成绩一落千丈,成为“阳光工程”的受助者后,几位大哥哥大姐姐不仅辅导她的学业,还时常和她谈理想人生,聪明的浩娟不仅学业进步明显,而且日渐开朗与自信,现在的她不仅担任了班团支书,还被评为区级优秀三好学生。

  见到浩娟,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她眼含热泪地给我回忆起自己铭心刻骨的几件小事。“记得有一年冬天,西安出奇的冷,我住的活动房根本挡不了什么寒气,西工大的潘旭芳姐姐在给我上课时冻得瑟瑟发抖,我当时真觉得自己太自私,我凭什么让她陪着我一起受冻呢?可旭芳姐姐一点没有不情愿,始终耐心地给我讲解难点和重点,那天我是哭着写完作业的。后来旭芳姐姐看我家的学习环境太差,就一定要把我接到她的宿舍和她一块学习吃饭。有一天吃饭时我看见旭芳姐姐在卖排骨和煎鸡蛋的窗口犹豫,就悄悄走到她身后,她小声问了价钱后买了两份,一定要我吃光,说我学习任务重,要好好补补身体,我知道她的情况不很宽裕,平时一定很少买这些东西的,我让她和我一块吃,她说她胃不好,吃了难受……”。“去年的12月20日是我的生日,西工大帮过我的哥哥姐姐不知从哪里知道了,就一起买了礼物来给我过生日,旭芳姐姐和张琪哥哥给我买了新衣服,别的哥哥姐姐给我买了暖和的围巾,还有很多很多好吃的,那是我第一次过生日。我没有妈妈,可大学生哥哥姐姐们让我觉得还有很多人关心我,让我明白自己的幸福。他们中有很多家里也很穷,可他们充实乐观,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帮助别人。”

  西钢厂的受助生张戈是另一个让我感动的事例,从“阳光工程”第一期至今,五名大学生先后担任她的老师,一位同学离校了,另一个就接上来;一个学生病了,一定有别的学生去代替,爱心如火炬般在大学生中传递。张戈的奶奶给我说起“阳光工程”时,一次次地哽咽和落泪。“张戈过去的情况真让我害怕,她爸爸受过刺激,神经有时不太正常;为了补贴家用,她妈妈在学校门口摆小摊。学校里一些调皮孩子时常欺负张戈,她有时回来不说,但我能明白她受了委屈。自卑使她的学习成绩不很好,性格也十分内向。孩子脾气倔,她爸爸又处在那种情况,家里的气氛总十分紧张,我真担心将来她也出什么问题。‘阳光工程’的同学来了以后,耐心地给张戈讲道理,既做她学习上的老师,又当她生活上的朋友。孩子的成绩提高很快,现在已经是班里的前10名了。更可贵的是她乐观多了,在课间和放学后会主动去妈妈那里帮忙,再也不害怕别人说她了。张戈的爸爸今年2月21日去世,去世的前一天,他亲自骑车两小时给张戈在‘阳光工程’报了名,他回来后反复叮咛我一定让张戈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给大学生哥哥姐姐好好鞠几个躬。以前每次‘阳光工程’的大学生来我们家,他都会让媳妇搀着在门口等着,‘阳光工程’是他一辈子的牵挂。‘阳光工程’救了张戈、救了我们家。”

  管理学院大三学生李海静带的受助生刘毅自接受阳光工程帮助以来,已连续两个学期考了第一名。小刘毅记住了海静姐姐对他的帮助,李海静回家过年,刘毅给她寄去了亲手做的贺卡;海静生病时,刘毅的妈妈亲自买了药送到学校。

  西安市3513厂的一位家长说:“大学生的到来,给我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很崇拜阳光工程的哥哥,现在有了什么事时,总会把大学生当作榜样。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碑林区张家村办事处太白路居委会的同志说:“阳光工程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十分感激。为下岗职工培养下一代,是千秋大业,我们希望‘阳光工程’能够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对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播洒阳光

  为了保证“阳光工程”健康有序的开展,西工大专门成立了包括党委副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和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内的“阳光工程”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及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由学生干部组成的“阳光工程”委员会负责组织报名申请、协调调配、实施检查、接待来访、草拟工作计划等具体工作。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如今的阳光工程已经有了一套严谨的实施条例:每学期一期,历时3个月左右。“阳光使者”在校内自愿报名,经院系团工委、学生会推荐,“阳光工程”委员会择优选拔,确保质量;为保证从事家教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家教坚持就近原则,时间为双休日的白天,每次2-3小时;家教内容必须与受助者协商,尽量满足受助者的要求,主要了解受助生学习情况,回答疑难问题,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全面发展;不另外布置作业,不额外增加学习负担;家教必须善始善终,有事必须与受助者及时联系,不得无故间断;“阳光工程”委员会定期派专人到受助生家里听取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每期结束前由学校组织志愿者、受助生及家长的联谊活动,加深互相了解,听取反映和改进意见,每期结束后,从事家教的大学生认真写出工作总结和心得;从事义务家教的交通费由学校统一解决,不给受助者增加经济负担;志愿者不得给受助家庭增添麻烦,不得接受款待、馈赠。

  说起“阳光工程”,西工大党委副书记杨尚勤深有感触:“每次‘阳光工程’总结会我都参加,每次都受到震撼和感动。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是要结合时代特征,空谈理想不是上策,想让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头脑,就要敢于让大学生面对社会矛盾和热点。实践后加以引导,才能带去真正属于他们的信仰。”

  品味阳光

  只把目光停留在有多少下岗职工子女受到帮助,受助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突飞猛进,将极大忽略这个活动的深层意义。用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参加‘阳光工程’与其说是去教育别人,不如说是自己去受到震撼。”

  房屋破旧、空间狭小、摆设陈旧、灯光昏暗……前往受助生家中了解情况的胡颖波同学一阵阵惊愕,她怎么也想不到在西安繁华的都市中还有如此触目惊心的贫穷。但身处艰苦环境中的孩子不屈不挠的毅力和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又使她难抑胸中激动,孩子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更让她心如潮涌。她满怀热情地完成了那一期的义务家教任务。在结束的总结中她这样写道:“如今,我已将自己融入了‘阳光工程’,融进了祖国的明天。希望用我微薄而坚韧的力量,把更多的温暖呵护、更多的精神养分输送到正在成长的小苗,把贫瘠变成肥沃,将沙漠变为绿洲。我相信有一天,祖国的未来会郁郁葱葱、繁荣昌盛。我一定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好这项工作,将这缕日益明媚的阳光散播到每一个需要阳光的孩子的心田”。

  说起有偿家教和义务家教的区别,庞进同学深有感触。在参加了几次“阳光工程”后,激情逐渐冷却下来,心中开始后悔,“别人代家教一个月挣几百元,我图什么呢?”在一次辅导完受助者回学校的路上,疲倦、烦躁使他萌生退意,而那一刻从他身边走过的路人,看见他胸前闪亮的校徽后的话语,使他深深感到作为大学生的责任;“西工大的学生给下岗职工子女义务家教,不收一分钱,大学生不图钱,思想境界就是高……”庞进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阳光工程”的意义,“我参加‘阳光工程’,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学校的形象,更是当代大学生的形象。那一刻自己的灵魂净化将在我人生中留下烙印,今后我不仅要继续做义务家教,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做好。”

  余其胜,西工大11系97级一名普通学生,作为一个偏远山村走出的第二名大学生,进大学时,微微的志得意满与锋芒毕露在所难免,大学校园里才俊如过江之鲫的现状使他被强烈的失落感包围:光环不再,褒奖不再,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参加了“阳光工程”后,他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我找到了感觉,被人需要的感觉,当我千方百计地解开学生心中一个个疑团,和他们共享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我又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我真的感觉自己给被阴影笼罩的孩子带去了一缕阳光……我不奢望自己能照亮大地,但我愿为一缕阳光,驱散哪怕只是一丝的黑暗。”

  3191班的欧阳晓曦说:“每一个青年都在心中保留着一座纯洁的圣殿,我要感谢‘阳光工程’,感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我们点亮心灯、重见圣殿的机会;一个让我们可以帮助别人、净化灵魂的机会;一个让我们学会责任与坚持的机会。我不单是志愿者,更是个受助者,通过‘阳光工程’,我的灵魂得到净化,一种无私、崇高的精神开始在前方指引着我。”

  阳光的温暖激发了更多大学生回馈社会、奉献他人的热情,“阳光工程”不仅在西工大名声鹊起,更成为西安广大高校学生谈论的热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张金同学,西北大学朱绍蓁等同学纷纷慕名而来,报名参加西工大“阳光工程”活动。

  2001年初春,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七所院校和西安市部分地区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发出阳光般温暖的承诺,启动西安市范围内的“阳光工程”系列活动,各个高校联合起来,共同为社会、为人民献出爱心,播撒阳光,大学生奉献社会、回馈人民的热情炽烈地蓬勃而出。

  太阳超常升起

  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触手可及的利益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单纯的精神追求转为竞争意识、务实作风的日渐坚定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知与行的天平倾斜和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为人民服务观念开始在这个群落中日渐式微,理想信念的脆弱与缺失更使得许多大学生精神匮乏。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群体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质疑与多层面的否定。自私、骄矜、脆弱成为很多人脑海里对天之骄子的定义。

  道德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只有在实践中确立,才能刻骨铭心,恪守不渝。大学生不应是保险箱里的婴儿,只有更多地了解现实生活,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触摸社会的主流,对社会和未来有全面的认识,并辅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使他们走向通往理想的坦途,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康庄大道。毋庸置疑,我们的青年内心深处都深藏着崇高品格,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他们向往崇高、乐于助人的精神禀赋,引发这些积蓄在他们骨骼中的信仰必须找到土壤。

  只经过了短短三个年头的“阳光工程”,让下岗职工感受到真实的温暖,加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受助者在逆境中的乐观与坚强,让阳光使者懂得珍惜宝贵的大学生活;为受助生上课的辛苦,让他们真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下岗职工的生活困难和艰难处境,也使大学生切身体验到改革遇到的困难和团结一心的巨大力量,深刻感受出肩负的社会责任。

  采访结束时,我清晰地发觉,在这些参加过“阳光工程”的大学生心中都有一种东西在萌发和澎湃,那其中包含了他们深入社会收获到的责任、荣誉、快乐,以及对现实真切触摸后对浮华、骄傲的摒弃。更让人深感温暖的是,经过他们帮助的下岗职工家庭已经和他们一样,大家笃定地坚信:雨过天晴,太阳照常升起;阴晴雨雪,总有骄阳当空。

[回复]
------------------------------
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相拥着才能飞翔!


主题: [2楼] [回复]西帅回复:
邮寄到我的邮箱
打印本页
收藏本贴

作者:西帅(fynewsun)发表于2003-6-10 8:18:37

一滴露水也可折射七色的阳光……

[回复]
------------------------------
一些事是永远都无法明白的
一些人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主题: [3楼] [回复:依玫]西帅回复:
邮寄到我的邮箱
打印本页
收藏本贴

作者:西帅(fynewsun)发表于2003-6-10 14:53:34

不求全尽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支持~~

[回复]
------------------------------
一些事是永远都无法明白的
一些人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主题: [4楼] [回复西帅]Re:西帅回复:
邮寄到我的邮箱
打印本页
收藏本贴

作者:依玫(yimei)发表于2003-6-11 17:07:19

我想这也是我的做人方向吧。

[回复]
------------------------------
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相拥着才能飞翔!


v 第1/1页
跳至
[刷新]

v 您现在的位置:八十年代交流网 ->>八○年代》版
[返回]

公司简介 - 相关条款 - 站点地图 - 合作信息 - 网站建设 - 广告业务
Copyright  ©  2002-2004  八十年代网络信息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