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假,兼谈郭敬明抄袭事件 文 / 芍丹
第一次作假,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一次作文竞赛,忘了是区里的还是市里的,好像是和银行系统合办的。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写了家里如何因为储蓄而经济逐渐好转的作文,结果获了奖。那几个同学的家里情况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们家那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一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家具不多,其中一些还是从单位借的。爸妈那时还都是中学老师,工资极低,也就够一家人花销的,哪里有多余的存进银行。
不过,那时候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让怎么写就怎么写,胡编乱造的作文很常见。
后来,读中学的时候就对这一套东西很反感了,坚决反对表妹(当时在上小学)订阅什么《小学生作文》、《作文指导》(可能名称有误)之类的东西,给她推荐了一些国外小学生的作品。但是,表妹说老师就是要大家按照《小学生作文》上的范文写,不然分数就低。特别是毕业考试的时候,老师就让大家事前把一些范文背会,以便到时能用上。
我无言,因为每次升学考试,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也都是这样交代,什么样的作文能写,什么样的作文不能写,什么样的作文可以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容易起争议。我们就在升学的压力中不断地模仿,甚至抄袭。平时作文自然可以写的随便些,有时老师也会因你的与众不同而夸奖你,但一到考试老师绝对不会鼓励你这样做的。
当我上大学之后,才可以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读研的时候,我参加了两次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有一年的作文是以选择为主题,我真是明白了什么叫千篇一律。相同的故事,比如身残志坚(当然有个别考生是残疾的,但在试卷中出现的却让人觉得现在健康的学生怎么那么少)、家庭困难只能供一个人上学(计划生育了这么多年,怎么还那么多非独生子女,最多的一家大概是有6个子女)、父母不是离婚就是有一人死亡(家庭幸福的怎么那么少,怪不得现在的问题学生那么多,有一个很离谱,得知自己的父亲出车祸身亡,结果一夜之间就化悲痛为力量,要好好学习)之类的故事,出现在许许多多的卷子里。当然,这样的作文分数一般都不会低。因为不跑题,所以写的再差,肯定也是及格分
曾经有两篇作文印象很深刻,但是最后得分都很低,好像是刚过及格分。一篇是写早恋的。那个学生开头就说,考试前老师交待大家不要写早恋之类的作文,不会得高分的,但他还是要写,因为那是他自己真实的选择。他和同班的一个女生相恋,但是各方面都给他们施加压力。最后他们顶住压力,要以自己的成绩向众人表明他们的恋爱并不影响学习。感情很真挚,文笔也可以,但就是不能得高分。因为改卷前,负责老师说过,写早恋的作文可以打高分,但前提必须是意识到早恋的危害,选择的还是学习。
还有一篇是一个喜欢玩《传奇》的学生写的。他写自己如何迷恋这个网络游戏,有次因为对同伴见死不救,后来自己也遭遇类似情况而无人相救。他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也不再玩这个游戏。心理活动写的相当真实、细腻,不过也是个及格分,负责老师认为和上篇一样,立意不高。
很是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悲哀。不鼓励真实,不鼓励创新,在无尽的模仿、乃至抄袭中消磨自己的个性,在和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套话和谎言中成长。
至于郭敬明等少年作家的出现,固然是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下升学指导写作的弊端,但同时他们又陷入了市场经济下的另外一种弊端:名利指导写作。
以郭敬明为例,他原有的才气和阅历不足以支撑他的创作,成名之后他又很难静下心来充实自己,可是他如果不经常有作品问世的话,作为偶像派的少年作家则很快会被媒体和FANS遗忘,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抄袭。这又和以前的教育体制相吻合,相信他在中小学的时候也被教导过如何模仿、乃至抄袭。
那时,老师肯定说过那不算是抄袭。就如同我在改卷时,向负责老师提出有些学生的作文肯定是抄的,细节都一模一样。负责老师就告诉我,只要没有考场的作弊记录,那就不能说是抄,最多也只能说人家会背,不能因此影响打分。
郭敬明也一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为了名利,他毫不犹豫地做了。
不过,我觉得抄袭这件事上,应该有人比郭敬明承担更大的责任。想想王安石的《伤仲永》,一个有才华的少年是如何被断送的。
仲永的悲剧该给这些频频在媒体曝光的少年作家们提个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