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2004-06-10 11:23:32
“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张英
5月24日下午,我们的车从西安城内往秦陵和兵马俑进发。
天气很热,阳光强烈,没有风,道路两旁的麦子已经熟了,金黄耀眼。一片片的果林就夹杂在这金黄中间,开放出的红色、粉色、白色的花朵。
经过了一些村庄,经过了一个个不停向我们招手自荐的女向导,车转了一个弯,在一个新建停车场停下,我们下了车,才走了不到5分钟,突然就看到了弧圆顶的兵马俑博物馆。
刚看见它的那一刹那,忍不住有些惊奇,去年印象中的兵马俑博物馆前的热闹和混乱竟然神奇般的消失了,原本热闹的摊位和饭馆的位置上种满了树和新铺不久的草皮,听不见各种各样的买卖吆喝声,四周安静得可以听见鸟儿鸣唱和风穿过树枝的声音。
9位农民打井,突然发现一个秦俑的俑头。他们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娃神
清场
在入口处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守门的大爷不认西安旅游局的证明,要求陪同我们的旅游局工作人员必须获得外事处的同意,才能够放我们进门。门票65元一张,和十年前的门票相比,价格已经翻了快5倍。
尽管兵马俑博物馆所在地归西安市管理,但是负责管理和经营兵马俑博物馆的单位是陕西省文物局。也就是说,兵马俑博物馆围墙外的地方归西安市管辖,兵马俑博物馆围墙内归省文物局直接管理。获得的门票收入自然全部归省里,西安市下属的临潼区拿不到一分钱,只能靠为景区提供导游服务和建设大量的商业设施来获得利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根深蒂固,因为发现了兵马俑,附近几个村庄的农民们扔掉了手里的农具,在景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卖起了工艺品和凉皮小吃。天长日久,这样的摊点、饭馆、发廊、旅店越来越多,直到把整个景区门口团团围住。经常可以看见胆小的游客被强买强卖的小贩追得跑走的场景。建筑布局无序、质量低劣、卫生脏乱、风格混杂,甚至还出现了低俗的人造景点,女尸、法老遗体参观。这些极大改变了文物遗址的历史环境和风貌,成为旅游者投诉的焦点和海内外舆论的众矢之的。
得到整治的转机是在1999年8月,朱镕基总理在视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提出移民建镇,净化陵园环境,保护文物遗址的指示。
2001年12月,李岚清副总理来到秦始皇陵园内的重要考古现场,当着考古人员的面,要求陕西省考虑建立秦皇陵公园。秦始皇兵马俑被确定为秦始皇帝陵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总投资5.53亿元人民币,占地2.26平方公里,具体规划是由秦始皇陵外城延伸二百米,设立保护区,建设遗址公园。
2002年初,陕西省文物局根据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向国家计委、国家文物局上报了《秦皇陵公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项目建议书》。3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与此同时,西安市临潼区政府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制完成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前区环境建设规划方案》。2003年底,大规模的拆迁整治建设拉开了序幕。
据临潼区旅游局局长介绍说,具体的项目主要包括原住民拆迁、建新停车场、建新服务设施、大面积绿化及总体工程等四方面内容。已经拆除了旅游商店、农房及其他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筑总面积约77700平方米,搬迁村民70余户,停止农业耕作,拆迁户采取货币补偿形式,由临潼区政府在项目用地东侧的B、C区另行合理安置。保留原有果林和树木,增加适当的常青树种,恢复被现状建设破坏的绿化植被,形成一种自然而有文化品位的郊野景观。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全部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秦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祺介绍说,彩俑保护的难题已基本攻克,主要是利用德国的技术和工具。专家们首先弄清了彩绘制作的工艺,并分析损坏的机理,即彩绘分子链断裂的原因,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方法。今后,在发掘彩俑时剥离泥层和清洁污垢都要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彩色漆层随泥土而被剥离。
褪色
1974年3月,9位农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兵马俑。1981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至今,先后接待了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约4000多万人次的中外游客。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先进入了一号坑。一号坑呈长方形,面积12600平方米,约有陶俑陶马6000多件,排列成38路纵队与战车相隔的步兵军阵,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由弩兵、骑兵、车兵、步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军阵,出土陶俑陶马约1300多件,战车80余乘及数量众多的各类青铜兵器。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积520平方米,内有战车1乘,陶马4匹,66件武士俑按夹道警卫式排列,似为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部。陶俑平均身高..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
导游说,这些俑在挖掘出来的时候颜色鲜艳,后来在5分钟内迅速氧化褪色,变为青灰色了。从当时拍下的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出,出土的俑的皮甲是红色的,而甲上的铜鳞片则是深黄的,皮肤色为浅黄色,头发是黑色的。
因为保护技术仍然存在缺陷,在挖出来的第一批俑有褪色风化、脱落、起翘的现象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兵马俑博物馆内除了研究专家进行研究挖掘以外,基本上不再进行大的挖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技术工作一直是博物馆专家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到去年底,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琪对记者透露说,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我们找到了有效的彩绘保护法:一为PEG200和聚氨酯乳液联合处理法,一是单体材料渗透、电子束固化的保护方法。运用这项技术,在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基础上,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吴永琪的下一步研究计划重心在兵马俑的防霉、防风化与修复、秦俑小气候研究与环境监测以及土遗址的保护上。
相比自然的风化,人为的破坏损伤是目前兵马俑最令人担心的问题。一部分兵马俑还承担着到国内外巡回展览的使命。有学者认为,像兵马俑这样在国内外的长途巡展无疑会损害它的寿命。
探测
离开兵马俑博物馆,车行不到半小时,就到了秦始皇陵。在远处看它,如果没有人提醒你,你很可能以为是两个大土丘而已。
同行的导游说,大的是秦始皇陵,旁边较小的那个是安葬皇后的。秦陵本来有100多米高,历经两千多年的雨淋风化,如今只有60多米高了。
和兵马俑不同,因为秦始皇陵还没有开挖,除了两个大土丘和武则天的无字碑,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看的内容,游客稀少,因此秦始皇陵的管理权目前还在西安市里。
我们刚进入秦始皇陵的门口,刚好赶上为旅游开发出来的“守陵部队换岗仪式”。但见一列人顶盔贯甲,金戈铜钺,按照兵马俑的外形模样打扮的,排成一个阵式,在鼓声之中手持长枪来回划动,一大将军手持一柄长剑,在两护卫的关照下率领众人或舞或唱。到最后来换岗的人还来了一个下跪。一帮游客围着拍照观看。据说这也是现在来秦始皇陵游玩惟一的卖点。
两千多年来,秦始皇陵一直在传说中流变,成为历史中的谜团。
据陕西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介绍,最早对秦始皇陵园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勘察工作是在1962年,由当时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进行。
1974年3月,秦兵马俑出土。同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现秦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当时是其中成员,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的门阙遗址,袁仲一发现了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秦代以前,对先王的祭祀不在墓地进行,秦始皇首次将祭祀用的寝殿建在墓地。秦始皇的陵园内有两重城垣,平面呈回字形,陵丘位于内城垣中偏南侧。陵丘的西北50米处建有寝殿,现可见到的基址近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在寝殿中,对秦始皇像进行供奉和祭祀。这种陵寝制度为以后历代帝王陵墓所效仿,直至明、清。这也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一个发展。
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张占民先生主持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然而,真正引起全社会关注的是2002年12月16日开始进行的以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勘察,此次探测主要采用遥感和地球物理化学探测技术,是秦始皇陵考古探测中资金投入最多和技术水平最高的项目。
“我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更加重要的发现是秦陵城墙之谜的解开,这次大规模的高科技探测,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发现三重相互套合的城墙,有外城和内城之分,内城之内还有一小城,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墓区、陪葬坑和各类建筑遗址。陵园城墙的总长近12公里,秦陵城墙至今共发现有10座城门。城墙均为夯土打筑,坚固异常,而且城墙墙壁上有彩绘图案。
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的西侧边缘及东北角各发现了一个小型盗洞,其中一个有9米深,距地宫的中心部位还有200-250米。
据专家推测,这两个小型盗洞是私人盗掘,并非公开的大规模盗掘。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小型盗洞出现。但由于秦陵地宫的规模很大,封土又很厚,所以私人要想到达地宫的中心位置非常困难。
不挖
近30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陵陆续发现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600余座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打下了几十万个探孔,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各类文物,“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国内任何一座帝王陵园”。
30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应该不应该挖的呼吁与争论始终不绝于耳。据陕西考古研究所办公室的一位主任对记者说,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角度来说,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兵马俑在世界旅游范围内的影响力已差不多开发到极限,陕西急需一个新的兴奋点。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兴奋点就是开发秦始皇陵。
陕西省曾经于1986、1994年上书中央,希望能够发掘乾陵;在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省又再次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提议,国家文物局坚决反对。
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以及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毁损文物等。
而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秦陵研究专家、“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的态度是:“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这次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发掘帝王陵的口子一开,第二座、第三座就管不了了,全国有帝王陵的不止陕西,陕西有秦始皇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南京是六朝的帝陵都在那里;东汉帝陵、北魏帝陵在洛阳;北京有明清帝陵……一旦各地兴起挖帝王陵之风,依照现在的速度和能力,用不了几十年所有的帝陵都被发掘出来了。从旅游上来考虑,还不如多保持一些神秘和未知。首先还是保护,第二步才考虑文物的经济效益。一个国家的繁荣不能靠吃祖先饭,我还没听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就凭吃祖先饭而发达起来的。”
据秦始皇陵管理处的负责人介绍,目前,秦始皇陵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文物遗址占据了80%的土地面积,在地面上有3个行政村的6000多人生活在陵区境内。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还没有按世界遗产地的要求进行有效迁移。
根据新的规划,秦皇陵公园将征用外城以内共3000多亩土地,遗址范围内的所有住户和单位将整体搬迁,重新建镇,总投资达5亿多元人民币。所需资金一半由中央财政拨款,另外一半靠现在的兵马俑的门票收入和银行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