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 学 | 交 流 | 游 戏 | 共 享 | 收藏品超市 | 往 事 | 知识库 | 网络相册 | 网站推广 | 网站地图
八十年代往事
v  今天是2004年05月19日 星期三 农历甲申猴年 四月初一
 您现在的位置:往事首页 >> 年代影视 >> 正文阅读
   
流金岁月之《西安事变》
作者:西帅  发表日期:2004-2-25 11:33:00 © 八十年代往事 版权所有

  


  英文片名:XI’AN INCIDENT
  导演:成荫
  副导演:颜学恕、于连起、戴宗安
  编剧:郑重、成荫
  演员:
  金安歌(饰张学良) 辛静(饰杨虎城) 王铁成(饰周恩来) 孙飞虎(饰蒋介石) 古月(饰毛泽东)
  赵登峰(饰朱 德) 吕复(饰彭德怀) 张家齐(饰叶剑英) 韩援朝(饰刘志丹) 章非(饰李克农)
  摄影:高洪涛、郑煜元、陈万才
  特技摄影:宋国毅、马骥
  制片:吕万营
  录音:洪嘉惠、党存珠
  剪辑:王联、王玉璋
  美工:张子恩、卢广才
  作曲:李耀东
  演奏:陕西乐团
  指挥:仇明德
  服装:都龙喜、陈千
  道具:王吾痛、姚福禄
  化装:王希钟、李恩德
  照明:李延江、孙志武
  绘景:陈宝万
  特技设计:孙超德
  造型设计:柏顺富
  背景设计:张健、陈国良
  烟火设计:王承忍
  效果:杨明文
  出品年代:1981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电影简介:
  本片分上下两集。以我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题材,描写了杨虎成、张学良两名将军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以兵谏方式促使蒋介石进行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曲折经过以及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杨派进步人士田文浩与我党北方局南汉宸联系后,田来到杨虎城寓所,带来了我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杨的爱国抗日热情。
  当时的张学良,正为陕北“剿共”失利,受到蒋介石的斥责而大为苦恼。后来,他到上海探望进步人士杜重远,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杜建议张与杨合作,并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正在研究我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军事部署,李克农回来报告张学良希望与我党接触、杨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张的消息。毛主席决定派人与杨虎城联系。
  张、杨回到西安后,我上海地下党通过杜重远和李杜介绍丁力到张学良处。这时,杨虎城也秘密会见了毛主席派来的人,并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蒋介石安插西北“剿总”特务李达权和郑广清一直注意张、杨的活动,密报南京。
  东北军高福源团长被我俘虏后,深受我党抗日救国伟大方针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一天,张学良接到东北军王以哲军长的电话报告,我党派李克农与张学良见面。张偕同丁力一起去洛阳王以哲军部会见了李克农。事后,李克农向毛主席等领导汇报了张要求见中央领导的意见。
  毛主席决定派周恩来在延安与张进一步会谈。“延安会谈”达成我党与东北军停火的协议,张还表示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李达权和郑广清抓了张学良的赵副官,想弄清张飞往延安的内幕,但赵副官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执法队搭救脱身。张为这事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丁力建议张给南京发电报,了却此事。张、杨于此事中以诚相见,终于携起手来。
  南京蒋介石接到张关于抄西安省党部请求“处分”的电报,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对蒋的“宽宏大量”迷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从洛阳转抵西安,下榻临潼的华清池。张、杨主动求见,以探虚实。杨已察觉蒋来意不善。当蒋约张个别见面时,蒋谴责张学良辜负了他的器重!张则不断“苦谏”,被蒋拒绝,蒋严令张、杨全力“剿共”,否则将采取断然措施。
  此时,西安上万学生冲出中山门前来临潼请愿,蒋命令宪兵团对学生“格杀勿论”。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发生。张学良赶到,力劝学生保持镇静,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应学生的请求。
  12月12日,张、杨被迫对蒋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两地同时进行。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互祝成功并决定一方面以“八项主张”通电全国,一方面邀请我党来西安共商解决事变。蒋被活捉的消息传到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大使密谈后,以“拯救委座”为名,准备轰炸西安。宋美龄坚决反对,并戳穿了何企图取代蒋的阴谋。我党中央接受张、杨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
  周恩来对张、杨全面阐述了我党关于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方针,又亲自面见蒋介石,不仅向他分析了我国国难当关头的局面,并且揭露了何应钦的灭蒋野心,蒋才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在我党和张、杨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会谈中,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议。
  但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军官得知张、杨同意在蒋不履行签字手续的情况下放蒋回南京,写了“抗议书”,表示誓死反对。张学良看到“抗议书”后,匆匆亲自送蒋回南京,当周恩来获知这一消息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离开地面,周恩来对此深感遗憾。西安事变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影片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正面展现了西安事变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它的突破在于将宏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与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又将这个包含看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影响的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些都通过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体现出来。
  该片带有浓厚的纪实性、文献性,片中的环境与人物紧密交织,相互转化,从而为叙事和写人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基于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该片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的塑造,都有突出的成绩,生动地表现了张学良的“帅”气十足、坦率热情和杨虎城的老成练达、大智若愚,对蒋介石形象的把握更是准确丰满,有一定的突破。

  相关影评:
  《西安事变》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摄制的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它以宏伟壮阔的史诗风格,恢弘博大的气势,再现了我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影片正面描写了“西安事变”发动的原因以及事变解决的历史过程。“张离不开杨,杨离不开张,张、杨离不开共产党”,歌颂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为历史真实作写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数量多,质量高,在整个电影创作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八十年代初汤晓丹导演的《南昌起义》与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表示了革命斗争历史影片出现的新突破。它们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整体把握历史、客观再现事件或人物、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等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往我们的革命历史片以军事片为主的局限,而且在美学观念、艺术追求上有了新的开拓。
  《西安事变》以高屋建瓴和宏观把握的谨严艺术构思,追求一种还原历史的纪实风格。在影片结构上,采用顺叙的方法,完全按照历史的进程,顺着事变发生的时序,把错综复杂的矛盾层叠交叉,但又有条不紊地加以展现。从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事变发生地,更有30年代中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沿海和内地,上层和下层,沦陷区、国统区和革命根据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事变中具体的斗争,更有当时社会扭结在一起的各种矛盾冲突:中日两国之间,国共两党之间,人民群众、下层士兵和国民党当局之间,国民党内部党棍特务、嫡系旁系部队之间:我们还看到了那个时代主要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刘志丹、徐海东、李克农、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何应钦、宋子文、戴笠等。影片的编导着力表现了当时社会冲突的这个总趋势,从这个总趋势中来解释事变的发生和解决,把具体历史事件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冲突的结果来描绘,这就使这部展现当年时代真实面貌的历史画卷,更具历史唯物主义光彩。
  在艺术表现上,这部影片将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取真取信而不求奇。它大致按历史本来的时序来结构,以增加史实的真切感;虽不虚构,却又通过筛选、详略、显微、渲染等手法来实现主题和人物,加强历史生活矛盾抓人、感人的力量。
  《西安事变》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西安事变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这一事件是当时中国社会内外矛盾与国内各种政治矛盾相互冲突的产物,是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对前来西安监督其“围剿”红军的蒋介石所实行的一次成功的“兵谏”。这一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政策,从此历史翻开了全民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的新一页。
  影片的突破在于将宏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与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又将这个包含着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影响、制约的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楚,有条不紊。该片带有浓厚的纪实性与文献性,片中的人物与环境紧密交织,相互转化,既叙事,又写人。特别影片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3个形象刻划最为成功。张学良少年得志,帅气十足,坦率热情;杨虎城老谋深算,行动谨慎,大智若愚;蒋介石这个人物由这部影片开始才摆脱了脸谱化的创作倾向,显示人物的真实而复杂的个性。
  《西安事变》获得1981年度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故事片奖,并获1982年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化妆奖,饰演蒋介石的演员孙飞虎获最佳男配角奖。






   
首 页 | 文 学 | 交 流 | 游 戏 | 共 享 | 收藏品超市 | 往 事 | 知识库 | 网络相册 | 网站推广 | 网站地图
公司简介 - 相关条款 - 站点地图 - 合作信息 - 网站建设 - 广告业务
Copyright  ©  2002-2004  八十年代·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