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文 学 | 交 流 | 游 戏 | 共 享 | 收藏品超市 | 往 事 | 知识库 | 网络相册 | 网站推广 | 网站地图
八十年代往事
八十年代游戏网
v  今天是2004年03月24日 星期三 农历甲申猴年 闰二月初四
 您现在的位置:往事首页 >> 年代影视 >> 正文阅读
   
霸王别姬 Farewell My Concubine(1993)
作者:怀旧力 - 娱乐IE,西帅转载  发表日期:2004-2-10 8:33:00 © 八十年代往事 版权所有

  
原 著:李碧华(小说)
出品人:汤君年
监 制:徐枫
导 演:陈凯歌(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
摄 影:顾长卫(Oscar 提名)
美术指导:陈怀皑
作 曲:赵季平
主演:
张国荣——程蝶衣   张丰毅——段小楼
葛 优——袁四爷   巩 俐——菊 仙
蒋雯丽——小豆子娘  英 达——那 坤
吴大维——红卫兵   吕 齐——关师傅
雷 汉——小 四

  故事:
  演生角的段小楼与演旦角的程蝶衣是自小在一起长大的师兄弟。两人合演的《霸王别姬》誉满京城,他们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后来段小楼娶了名妓菊仙为妻,依恋着师兄的蝶衣决定不再与小楼演这出戏。文化大革命中,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造反派的威逼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菊仙承受不了打击,上吊自尽。打倒“四人帮”后,师兄二人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蝶衣在师兄小楼的怀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也结束了这出灿烂的悲剧。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这部影片为他赢得了戛纳大奖,但也宣告了第五代文化反思时代的最后终结,第五代全面转型基本告一段落。本片所展现的京剧名角在文革期间惨烈的屈辱史,是90年代“反思电影”所遭逢的共同障碍,而影片流露出的几分同性恋气息也使其在当时受到排斥。



  花絮:
  《霸王别姬》拍摄即将完成期间,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张国荣何时说地道国语,杨立新立下汗马功“汉兵已入境,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样的一份情感,绝对不同于《春光乍泄》中那份凄美的同性之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感觉称作“戏梦人生”更合适一点。戏中的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痴情戏子,他的师兄不也说他“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吗?他对师兄的感情更多的来自于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亲情,那是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的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这种感情,也是一种习惯,完全基于精神,那是柏拉图式不现实的,却也是最纯洁最震慑人心的。
  说到角色的挑选,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原书的作者李碧华,但绝对不是因为她为本书选定了张国荣这个主角。事实上,李碧华的妈妈是张国荣的FANS,李碧华也是基于自身对张国荣的欣赏才为他度身订做了《胭脂扣》与《霸王别姬》这两部电影。早在张国荣尚未退出歌坛之前,香港就已经有人找他拍这部片子,但是当时由于形象方面的考虑而作罢。之后陈凯歌得到李碧华的同意开拍此片,因为当时哥哥身在CANADA,没有接受邀请而退而寻找曾演出《蝴蝶君》的尊龙出演,但尊龙自己开出的天价与李碧华的力邀却又鬼使神差地让角色重新落回张国荣的头上。所以才有了今天互相成全的这一说。但后面陈凯歌在叶兆言的《花影》所改编的《风月》中的表现就逊色许多,完全没有发挥出张国荣应有的气质,巩俐出演的如意更无一丝可圈可点之处,与张国荣配戏,怎么看都象个大妈。反倒是演戏出身的何赛飞所演的少奶奶更让人难忘。
  说真的,放眼望去,当今世上的华裔演员中,能很好演绎程蝶衣这个人物的男演员确实也不会多。纵使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世,以他刚烈的性格也未见得能够很好地诠释出角色阴柔的气质,他的一双儿女梅葆玖与梅葆月则更无此天赋。记得梅葆玖当年还曾以此片炒作,声称此影片有“隐射先父之嫌,欲将原书作者告上公堂”,最终却也不了了之。想是终于发现这部片子除了使用梅兰芳先生的成名作作为题目外,其他并无任何有关联之处了罢。

  评论:
  前年夏天在《北美行》的编辑的朋友们催迫下写过一篇《古城·老师·认同》。在此之前已有十多年因种种转折未曾执笔,但在此后无论朋友们如何催促,忽然觉得已“江郎才尽”,写不出什麽来了。一个主要原因是《古城》一文已把我几十年来埋在心里、想说的话一下全说出来了,其他真觉得没什麽好再多说的了。
  不过去年(1993)十月在休斯顿的River Oaks影院终于放演了期待已久的《霸王别姬》。看过一遍后总觉了意犹未尽,又去看了一遍。在第二遍里觉得对剧情和剧中人物的了解和欣赏上又进步了一点,但觉得还不够,有机会真还想去再看两遍。而且,对这部影片,不想去借录像带来看,原因就如同不想用录像带来观看《乱世佳人》一样。
  记得一生中看过一次以上的国语片只有另外一次——六○年代初在台北放映的《街头巷尾》(崔小萍等主演。崔以后被当“匪谍”处理了)。《街》片风格极为朴实——描写住在台北市漳州街一带于1949年前后自大陆流落到台湾的一群以踩三轮车为生的朋友们。原因是这片触动了我情感的深处——怀念故国,又深深同情这群流落他乡的穷朋友们(当时我自己家也穷得可以——台风一来,经常得全家躲到街上的骑楼下去避大风雨)。
  如今看到这《霸》片,感触不由己地似更多,因此再咬牙执笔看看。这不是谦虚,是我虽很喜欢电影,但没写过影评,也不具有可以写影评的知识和素养。但我确实被陈凯歌导演的这部片子深深感动了,就像我最近被台湾在一年多前创作的一首流行歌曲《潇洒走一回》感动了一样。当然前者令我的感动要深得多,几乎有震撼的感觉。因此就大胆地说出一些感想,祈能抛砖引玉。
  至少在文化知识界,对人大约有这样的品评——有知识,有学问,进而到有文化修养,后者已与“境界”有关。对一个民族也大致有这样的品评——能自力更生以求温饱,富而强,进而到文物灿烂,除科学,工艺外,在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等方面皆有不世之作。而不是穷则不知荣辱,富了只知吃喝,回返到生物的一切本能。
  因此,我在看过《霸》片后,在报刊上再看到陈凯歌的照片,不由然地有一种更新的感觉。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由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人力、物力合作制成,於一九九三年获法国坎城最佳电影奖(同时得奖的有另一部影片《Piano》,这是中国电影首次获得被全世界认为最高的影展奖。该片由被称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陈凯歌导演。主要演员有张国荣(香港,饰程蝶衣——虞姬),张丰毅(大陆,饰段晓楼——霸王),巩俐(大陆,饰菊仙),葛优(大陆,饰袁四爷)等,故事情节大家已甚详,故不赘述。
  中外报刊对这部电影的报导,评论非常多,在美国方面自《纽约时报》、《News week》到休斯顿大学的一份学生小报皆有。这是一部内容相当复杂的电影,不仅中外人士因背景差异在看法上有相当不同,即使本国朋友看了也几乎各有观点,甚至有的朋友看了大声喊好,但好在何处一下又真说不清楚;也有朋友觉得这电影看得很费力或不易看懂;也有朋友说这电影根本不好——比不上 Bertolucci 的《末代皇帝》,也比不上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有朋友说这主要是部谈即性恋的片子;有的朋友认为这部电影在显示在近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中,人性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艰难过程;也有认为这电影主要在控诉文革;但其中关于1949年以后的一段演出在情节上太概念化了,同时也太草率了一些;有的朋友说这电影主要在描写演虞姬的这位角色如何在从小到大的一生中在寻找认同的过程。一位中年的美国朋友说他在看了此片后对京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同情。休大学生报对这片的影评说,其中每个角色的演出皆是一流的,认为导演能处理片中这麽多困难的角色和情节是难得的。并说在相比之下,Bertolucci的《末代皇帝》虽也不错,但显得就像个卡通片。这片的英文名称是《Farewell My Concubine》。该报说这戏的主角(饰虞姬的程蝶衣)真也就不分台上台下,“戏梦人生”地真想当起Concubine(妾侍)来。这报上同时也说程蝶衣“支体语言”的演出很上乘。
  也有朋友认为这片有“美化暴力”的嫌疑(如把学戏的孩子们打得这麽惨,以及文革的火红伤面)。多数。人们认为这片的主要角色在饰演虞姬程蝶衣的张国荣,但也有人在为饰霸王段晓楼的张丰毅抱不平。
  以上这许多意见在不同程度上皆有相当道理,这的确是一部即使在情节上也不容易一下看懂的影片,剧情时代跨越很长(1925-1977)。剧情和角色本身之复杂也很容易使观众因著重点之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观感。
  不过作者个人觉得,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有跨越时代的意义。如《红楼梦》的林黛玉和晴雯,两个纯洁,聪慧,弱小,但又不甘屈服的灵魂如何在以飞蛾扑火般的巨大勇气向这个天罗地网般的现实世界反抗。黛玉和晴雯的性格很不一样,但她们的激烈的反抗则一,悲剧性的结局也相同。至少在这点意义上《红楼梦》是超越时代的。近数百年来有不少热心的朋友替该书中的“十二金钗”一个个算命,这当然也无妨,但《红楼梦》如此脍炙人口,(最近遇到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她谦称说她看《红楼梦》的遍数自不敢说是很多,但也已在三十遍以上。)自与它超越时代的意义非常有关。不然已几度物换星移,在北大校园未名湖畔一位年青同学如何仍会为林黛玉和晴雯暗滴眼泪,但同时手里仍舍不得放下那本《红楼梦》呢?
  同样的,《乱世佳人》(或译名《飘》)也是一部不朽的美国电影,其中最有象徵性的一个镜头是——在近中场时,女主角郝思嘉(费雯丽饰)自一美南方的甘薯田里满手泥土地用力站起来说:“明天又是一个新的一天!”这个镜头和这一句话,再加上导演和演员的高度水平,自即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意义。
  作者认为这部《霸》片也同样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程蝶衣(饰虞姬一角)的一生与林黛玉和晴雯的一生。有很大的近似。由片中看来,程的一生几乎专注在两点上:戏剧艺术和爱情。他一生的悲剧命运也主要因为他对这两点太过痴情了。
  不过,我们想反过来问:世界上如没有太痴情於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的工作者,又何能有伟大的作品或演出面世?世上若没有痴情的恋情,又何来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即使是同性恋,伟大的爱情还是伟大的爱情。
  他痴情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道巨大的时代和社会变化。他在因为侵华日军演出而被当作汉奸审判时,仍说“若日本某某人还在世,京剧可能已传到日本去了。”他在1949年的大社会革命后,仍在当众说“艺术是没有阶级仁的”。他甚至糊涂到在北京解放后仍想用旧日梨园子弟的规矩去体罚他那位“革命养子”。
  “爱情是自私的”。这句话即使不是真理,但至少也是名言。他很恨那位来自青楼的“菊仙小姐”打乱了他与饰霸王的段晓楼的关系,因此也自然打乱他与段在台上的演出。当段在日军占领北平期间被抓去时,菊仙(时已为段的妻子)来求请他去帮忙救段。他那时特摆架子。后来菊仙让步说只要能救段出来,以后即把段“还给他”。他到那时才肯起座,披衣就路,但临行前仍不忘加上一句:“那可是你自家儿说的啊!”直到后来在文革的大斗争场上,他仍不忘为“此恨”再咬上菊仙一口。
  作者个人还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当程蝶衣在饰演虞姬时他眼睛和身体的轻微转动看来特别能传神。
  戏里的袁四爷演的火侯也纯青。结果这戏看来,谁是好人或坏人已完全不重要了。
  程在戏里固然是位男性,但他的贫寒出身(母在青楼),又一直饰演台一个不知逢迎,不知人间沧桑岁月的旦角,又生活在一个由旧式封建,敌(日)军占领,官僚统治,进而到社会主义的无产阶段专政的大时代变革里,他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或反抗,因此既适应不了,也反抗不了,弄得发现他一生痴情专位的艺术演出和爱情两者皆在一步步地落空……这些境遇和林黛玉同晴雯在《红楼梦》里所身处的皆很类似。
  到了l977年,文革是过去了,日子是应该不同了,但他知道经过这漫长的,但他又不能完全了解的苦难岁月,他的艺术生涯已经是无望了,爱情也到划句点的时候了,所以他只好自己去结束他自己的生命了。
  听说有朋友建议陈凯歌把这部片子的结尾改一改——让程蝶衣不要自杀,如此《霸》片即可能被允许在中国大陆放映了。好,先不说别的吧,如果真这麽一改则会不会有点像把《红楼梦》改成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如果这位对艺术和爱情皆那麽痴情的程蝶衣生活在今天酒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命运会不会好些呢?我看,他可能也好不到那里。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艺术必须得一步步“商业化”,同时他必须得摆出笑脸“八面逢迎”,或至少得雇一大堆“公关小姐”,他的同性恋“爱情”至少在当前社会仍有不少麻烦……不过,这样一折腾,程蝶衣也许就不再是原来的程蝶衣了。
  从这一点来看,这电影也好像有点影射导演陈凯歌本身。 从《黄土地》,《孩子王》,到《霸王别姬》,这位导演从一开始就好像真在献身(Dedication)於什麽,他经过的路一定是很艰难的。 我也没有在报刊上看到过他的全述。 但他的路还是走过来了, 他看来手上的招数比林黛玉、晴雯或程蝶衣皆多些,相信他一定会更勇敢,更有创造性的走下去。虽然,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不一定是很乐观的——君不见,西方的电影已搞得几乎混不下去了。这好像已经是一个很难再找到真正的英雄,才子或红颜,佳人的时代,因此也就没啥戏好演,或有人能演啥好戏了。
  有人说,爱因斯坦以后就难有大科学家了,柴可夫斯基以后就难有大音乐家了。
  话说回来,《霸》片不但有很复杂和不平凡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在艺术的处理上也是很成功的,导演和演员皆花了许多真功夫。所以总结来看,一部伟大的电影(或其他艺术作品)必然有超越时代的本质意义,同时在艺术处理上也是高水平的。就这些方面来说,《霸王别姬》是无可比拟的。




   
首 页 | 文 学 | 交 流 | 游 戏 | 共 享 | 收藏品超市 | 往 事 | 知识库 | 网络相册 | 网站推广 | 网站地图
公司简介 - 相关条款 - 站点地图 - 合作信息 - 网站建设 - 广告业务
Copyright  ©  2002-2004  八十年代·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