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时尚潮流是曾经被人称为“男人做女人的事情,女人做男人的事情”的“倒错”型潮流,这是人们想体验异性角色行为的好奇与冲动所致,有趣的是,“80年代出生者”是这种实践的力行者。80年代出生者是时尚先锋,这个已经被社会公认了的感性认识,在我们的调查中进一步得到确切证实。当涉及到“看到男人戴耳环”时的感觉时,认为“有型”的被调查者有701位,占11.9%,想像“可能与他的职业有关”的人有776位,占13.2%,认为“不可思议”的人有804位,占13.7%,觉得“无所谓”有3601位,占61.2%。这是“80年代出生者”的答案,地面调查网络调查结果相差无几。这个超过60%比例的年轻人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宽容,这是接纳这种行为的心理依据,可以发现,男人戴耳坏的行为在成年人那里肯定会受到抵触,而在年轻人那里,持有否定性评价的,只有13%,其余的人不是为其设想合理的借口,就是大加赞赏(有型)。在这样的评价格局中,无所谓态度所体现的接纳性是昭然若揭的。反之,对父母的调查则显示:虽然也有52%的父母觉得无所谓,但还是有高达42%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时没有一人觉得有型。父母的态度比我们想像中开明,但父母的开明显然是被动式的无所谓,在被孩子牵着走。 时尚是孩子比父母更有发言权的武器,这一点或许没出乎我们的意料,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性别对时尚的引导力或者是自信程度远不如年龄所造成的差异大。约有28%的女孩自信自己在时尚方面对父母具有指导性,同时有21%的男孩也这样认为。但以年龄来划分,在20-21年龄段,只有12.5%的人认为自己比父母在时尚方面具有发言,而在17-19年龄段,有47.1%的人认为自己比父母更有发言权。 在对“80年代出生者”和他们的父母做“买东西时最看中的因”的调查中,我们给出的选项有:“品牌、质量、款式、价格和其”,其中孩子更看中“款式”(占49.1%),父母更看中“质量”(占57.9%)。 中国“80年代出生者”正在如一些先知先觉的学者们在数年前所认定的那样逐渐走向消费主义的不归之途。大量的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80年代出生者”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眼下的“80年代出生者”虽然还没有成为消费为中心的一代,但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他们的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东西。中国的商家们也在不断地钓“80年代出生者”的口味,而“80年代出生者”也乐意被调动其自己的口味和潜在的消费欲望,这种欲望即便实现不了,也够自己品尝一阵子的。 这样的购物倾向最具年轻化特点的,无疑是他们对款式的强烈追求,这就是“80年代出生者”消费的炫耀性特性,这种炫耀性不在于与富豪们的财富相比,而在于对自己的品味的展示,在于对自己不甘落后于时尚潮流的追求能力的展示。一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或女主角的服饰引起连锁性模仿,在现在的“80年代出生者”看来,不是不可能,但重要的是对款式流行性的追求。 当调查“80年代出生者”对时尚品牌喜爱程度的排序时,结果,没有一个品牌受到超过10%以上年轻人的选择。 和其它同类调查的结果类似,中国品牌进入年轻人视野的,少而又少。这样的结果比较充分地表明了现代年轻人的品牌趣味的多样化,这是多样化的品牌格局所造成的,也能显示出“80年代出生者”乐意被各种品牌所吸引的开放性。 我们说“80年代出生者”时尚,他们却说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年轻人的体像意识是一种核心意识,它决定年轻人对自己的社会形象的定位,更决定他们如何决定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没有一个年轻人不注重自己的打扮的,反过来说,不注重自己体像者,不是年轻人或是没有了年轻人的心气。这项调查涉及到年轻人打扮的提问多与他们对 时尚潮流的从违联系在一起。当问到“你的穿着打扮通常是”,只有5.2%的人表示是“父母操办”(306位),显然这些年轻人比较缺乏主见,或是父母的权威过大。表示“向同伴或偶像人物学习”的,也不在多数,有486位,占8.3%,这其中主要是因为年轻人还不具有高度的经济自主权,或是特定的身份(如学生)限制他们无节制地对心目中的偶像人物看齐。受到“橱窗、广告”周围形象左右的也只有6.2%,有367位。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怎么舒服怎么穿”,有4234位,占72%。这种随意性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刻板的、程序化的玩意的抛弃,而把自己的舒适与便利放在首位。如果对偶像人物着装的模仿也符合这种标准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模仿起来。世间万物被他们随意地选择着,由此成就了八十年代出生者的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