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电视广告还是一种让观众讨厌的东西:它总是插播在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连续剧中间,翻来覆去生硬叫卖打断了人们的兴头。一到广告时间,观众就会去上厕所、喝水、洗碗,等到剧集重新开始才会再回到电视机前。今天却不一样了,广告有时会比电视台的正式节目还要好看,俊男美女、色彩缤纷,或搞笑温馨,有的还耐人寻味。一条广告的播放可能会引出热门话题,甚至会激起某种风尚。经过20年的积累,广告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中国人的头脑。很多人仍然在报怨电视报纸期刊上的广告太多,但没有人能离得开它——不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
1980年:外商广告“有辱国格”?
新时期的广告是从1979年开始的,这一年的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以一条“蓝天牙膏”的广告开了新时期商业广告的先河。1月23日,上海《文汇报》更是破天荒地登载了一条瑞士“雷达表”的外商广告,意义重大,但影响并不是太大,真正产生影响的是电视广告的出现。1979年1月28日、羊年正月初一,上海电视台的屏幕上打出了“上海电视台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字样,随即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1.5分钟的参桂补酒广告。 广告的出现在当时绝对是一件新鲜事,人们怎么也接受不了党的宣传喉舌上出现商业广告这一事实,毕竟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报纸上看到的只是书刊广告、戏剧演出广告、遗失广告和政府征地、通知清理坟头的广告,而商业广告的出现给人一种“资产阶级”的感觉。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外商广告,198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西铁城广告引起一片愤怒的抗议之声,许多人打电话到电视台质问:你们怎么可以替日本人做宣传,真是“有辱国格”。后来随着中国百姓对进口货的兴趣越来越浓,也就没有人再去较这个真了。至于报纸该不该做广告,到底该做多少广告才“合理”一类的争论也很快销声匿迹。到了19993年1月25日,《文汇报》破天荒地以头版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某个空调机的广告时,记者早已不再大惊小怪了。 80年代初的国内广告也的确让人不满意,无非是产品信息发布一类,制作粗糙,完全没有创意,厂长经理、证书奖章齐齐亮相,让人看昏昏欲睡,大倒胃口。但即便如此,广告这个新兴行业伴随着迅速增长的经济仍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79年,整个中国广告营业额还不超过700万元,到了1980年,仅仅一年,这个数字就奇迹般地突破亿元大关,以后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在40%上下。广告也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80年代初期最多的外商广告是日本家电:东芝、日立、松下整天在电视屏幕上通过温婉亮丽的女模特说要与中国人民共创美好生活。“誉满全球”“实行三包”一类的广告语成了风行一时的流行语,聪明的消费者也开始根据广告来选择他们中意的品牌了。
80年代中——90年代初:广告卖“广货”
说广告是经济发展的睛雨表一点也不过分。80年代初电视广告多以上海或长江三角洲一些企业的产品为主,但随着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率先在南方实行,中国经济的发燕尾服出现很大的地区性差异,珠江三角洲一带得尽风气之先,思想的开放、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品牌的成长为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广告业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本地市场的饱和、企业的升级和膨胀、“广货北伐”的战略需求更使南方广告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出现了健力宝、太阳神的形象广告,向观众和企业显示,原来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的面目和形象。自此广告不再是单纯推销产品,在产品诉求这外,还告诉人们是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我们是一家充满活力的企业。广东的一大批企业:万宝、万家乐、太阳神、、神州、美的等,正是凭借创意出色的广告传达生气勃勃的企业形象,令广货取代取代陈旧、保守的上海货成为最时髦的消费品。 与此同时,外资、合资品牌广告大量出现。雀巢咖啡、可口可乐等原先象征遥远的资产阶级生活情调的品牌子,不再使用80年代早期“誉满全球”之类的广告诉求,而是用中国人的温馨生活场景,真切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味道好极了”、“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咖啡广告中,出现的代表人物是雏形中的中产阶级、办公室白领,广告在此时已经对准了他们日益丰满的钱袋。 这一时期广告创作上的特点:一是制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白马广告公司1989年、1990年拍摄的健力宝、太阳神广告,在制作水准上几乎可与当时境外广告相提并论。使用电影胶片带来的鲜明饱满的色彩,精彩的镜头组接,使广告比普通电视节目更具视觉美感,从令人厌烦的30秒变成赏心悦目的30秒。与此同时,平面广告设计也脱离了简单的产品照片展示,许多能够加强视觉注意力的手法被运用到报纸广告和海报的设计上来。二是广告诉求从粗放的质量信誉保证转赂大打情感牌,无论是正大集团翁倩玉演唱的“爱是Love”,太阳神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还是麦氏咖啡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都在展示一种情感化的、优雅的生活情调,这正是中国人由满足温饱的生活状态向满足精神的生活状态转变的阶段,广告中展示的精致辞生活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90年代:由疯狂到理性
90年代,中国人开始有钱、愿意花钱、想花钱了,而除了广告,几乎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花钱。 在不成熟的市场状态下,在强势媒体上集中火力投放广告,一通猛打,就能起到兴奋剂般的作用,名不见经传的产品可以因为报导最后一笔钱拿出来做广告而一夜成名,这样的疯狂商业神话令国外同行瞠目结舌。 中央电视台1994年开始的招标就是一场疯狂的炒作,参与其中的人在几年后并不后悔:无论是中央台还是中标的企业,都趁着混乱赚了满钵满坛,除了倒霉的出头鸟秦池和爱多。 洋酒也是这场疯狂游戏中的赢家。 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在上当,他们疲惫了。 市场在飞速增长的混乱阶段后,必定是逐渐进入理性消费时代。 广告沸腾的心开始平静,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区隔诉求,强调明确的利益和重视。 宝洁公司在1988年开始默默坚持理性诉求的策略,十年之后,它的系列品牌稳占中国日用产品的最大市场份额。 一度呼风唤雨的品牌,即使把最后的资金押在广告上,也成为强弩之未。太阳神、三株、万宝...一个个旗舰般的品牌坠落了。 而投资观念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关行业广告的蓬勃成长,比如房地产广告。 理性消费观使人们有更广阔的信息渠道,也就有了选择空间,去满足自己的消费习惯,无论进口还是国产品牌,人们仍是把它们当个同样产品比较、选择。 广告则是平凡的多无化,没有人能再在一夜之间成为英雄了。 只是广告更坚韧不拔地注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电视上、报纸上、杂志上,街道的大路牌广告、天桥上、门边的霓虹灯、楼梯挂牌、网络广告、楼道里的老军医招贴,形形色色,执着地向你传达信息:请看看我吧,请考虑我吧! |